《星云大师讲演集》-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哪里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五月四日

地点:佛光山

听众:佛学院师生(弟子慈怡记)

一.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三.福利社会

四.提倡富乐

五.发展教育

六.进取创造

七.团结合作

八.重视人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自从开学以来,学院便安排我每一个月要向大家作一次精神讲话,开学以来,我看到各位读书、工作、修道,都很有精神,所以我就没有来作精神讲话。前天,《觉世》出刊,有一位有心人,写了一篇文章“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从那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见出著者一股爱教的热忱洋溢其中。我读了以后,感到现在的佛教居然还有人有心谈论这个问题,不禁从心里产生一股欢喜,也稍微鼓舞起了我的精神。因此,今晚,我就针对“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这一个问题,向大家说明一个正面的问题,就是“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

《觉世》上的文章,对于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提出了八点:

第一点是说佛教缺乏组织和制度。

第二点是说佛教不够有企业的精神。

第三点是说佛教太过倡导厌离世间。

第四点是说佛教申斥物欲的罪恶,不易为社会大众接受。

第五点是说佛教忽视教育。

第六点是说佛教过分保守。

第七点是说今日佛教徒没有服务热忱。

第八点是说今日佛教里大家瞋恨嫉妒,不重视人才。

这也确实不错,佛教不能复兴的原因很多,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这几点,确实也是很多原因之中,大家比较容易看得出的。那么,“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我也提出八点说明:

一.健全制度

第一点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健全制度。

现在的社会是讲究组织,讲究制度的。甚至于现在的战争,都叫做组织战,现代的工商业,都要制度化。台湾公职人员的参选,都讲究健全的组织,以希望竞选的胜利。就算是一个大家庭,也要有健全的制度,全家份子才能相安无事。

佛教僧团,本来也有健全的制度,比方说戒律,就是维系佛教大众生活很好的制度。六和敬的原则,也是僧伽相安相处的制度。过去大陆上的寺院丛林,所以有规矩,就是因为讲制度。现在台湾的佛教,不但没有制度,而且各自为政。不论那一个人在佛教里,想做什么事,他就怎么做,谁也无法去管谁,就连佛教会,谁愿服从佛教会呢?佛教过分散漫,过分各自为政,因此,要想复兴佛教,首先须从健全制度着手。

本院最近由张毅超老师主持教务,数十位老师经常辛苦集会讨论,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佛教的教育制度化。譬如初级班应该有些什么课程?高级班应该有些什么课程?专修部、研究部又应该有些什么课程?都要能制度化。

讲到佛教的制度,须要建立的制度太多了,比方说,人事,要有人事制度;经济,要有经济制度;寺院,要有寺院制度;传教,要有传教制度;甚至于做法会,也要有做法会的制度。此外,如剃度的制度、传戒的制度等,由于这许多制度没有健全,才形成佛教如同一盘散沙。

再举个例子说,才剃度出家,就可以称“法师”;可是,出家五十年了,仍称做“法师”。还没有受戒,就去化缘建庙了;海青袈裟还没学会穿,就经常做法会;如传戒、剃度,自己还没有受戒,就已经收了徒弟;自己才受戒,还没有懂规矩,就可以充当戒师。法会太容易做了,传戒、剃度也太草率了。像这许多,就是由于佛教没有健全的制度所引起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复兴佛教,今后大家先要有个观念,就是要加强组织,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二点在自力更生。

现代的佛教,大家似乎生活太容易,因此,就不会去想到如何要求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劳力换取生活。一般佛教界的现象,似乎会念经,就有饭吃,所谓“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会做法会,寺庙就会兴旺。这种拉信徒、串门子、化小缘等等赖以生存的方式,今天大家都应该求改变、求突破。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靠自己的辛勤劳苦,或者体力,或者脑力,或者修道力,获取修行的资粮,甚至要用自己的所有去福利社会,普度众生。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靠经营事业,靠道德能力,以求生存。讲到事业,就如佛教多少年来的口号,要从事生产,注重企业。至于靠自己的道德能力,记得当我还在焦山佛学院念书时,焦山有一大寺院叫定慧寺,山上有好几十间小寺院菴堂,他们靠什么生活呢?就是寺中的每一个出家人都会绘画,他们将自己所画的画,闢一间净室陈列,如果有人到焦山来参观,多少都会有人买一些字画,他们的生活,就靠这些字画在维持。过去在大陆,也有一些出家人,对医学特别有研究,可以替人看病;也有一些法师,到学校去教书,他有能力,不但自己可以维持生活,也因此还可以替佛教工作。有的靠道德,他闭关修行,信徒们仰慕出资供养;由于自己德性高,信徒的供养,不据为己有,因此,也可以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过去多少年来我有个想法,就是佛教的出家众,做比丘的,至少要会教书,有当教师的资格,或者要能行医,有替人看病的能力;做比丘尼的,要会从事护理工作,或者从事慈善幼教。大家应该要争气,不要仰赖施舍生活,大家要发心,要能奉献社会,要能光大佛法,不要寄望赖佛教以生存,不要把佛教寺院当做收容所。

在中国佛教史上,很多出家人也很重视佛教的自力更生。如唐朝寺院经营磨坊,开办当舖,一来是福利社会,二来可以自己生活。大陆未沦陷以前,很多寺院早已效法百丈禅师的农禅生活,自耕自食;响应太虚大师提倡的工禅生活,经营织布工厂。明白说一句,现代的佛教徒,不但应有自己生存的能力,甚至还要有贡献社会的力量,才能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才能有办法去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三.福利社会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三点是福利社会。

福利社会,政府也一再提倡寺院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几十年来,不论佛教会、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热心在做,譬如冬令救济、托钵济贫、响应仁爱计划、响应小康计划、响应政府各种要做的事业。不过,由于缺乏组织,没有制度,虽然做了,也不曾有多大的成果。“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目前也在办福利社会事业,如医院、诊所,台中有菩提医院,宜兰有普门医院,高雄有佛光诊所,及其它的诊所;此外,也办救济院、养老院等各种福利事业。虽然,佛教慈善事业已经在起步,但是,却还不够。如开医院,佛教徒没有人能担任医生,护理工作也不能胜任。很遗憾的,今天的佛教青年,还待在寺院里,除了自修以外,还没有想到要走出山门,为社会做福利事业的工作。

这几年来,大家所知道的,有本院第三届毕业生,即在宜兰仁爱救济院(仁爱之家)服务的依融、绍觉,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福利社会的工作,也就是菩萨道的工作,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苦心,比住持十个八个寺庙还要有贡献。花莲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对全台的贫苦大众,送衣送食、赠钱看病,真正做到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如果大家都肯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则社会大众、政府,自然会重视我们,那佛教就有力量了。所以我希望今日佛教界的人士,大家不要天天寄望别人来捐助我们,来奉献我们,大家应该反过来想,我们如何去贡献社会,去服务大众。大家到佛教里来,就要认清自己,必须作自我牺牲,以求贡献社会,福利大众。

现在佛教界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还在那里自我陶醉,自我求安闲,好像只要有几个知己,有一个小房屋,定名为一间精舍,就感到满足。因此,这里一个小庙,那里一个小庙,没有大乘菩萨普济社会的悲心,没有为大众谋取福利的精神,佛教如何能够受到社会重视?所以今后的佛教,必须朝着福利社会的方向努力。

四.提倡富乐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四点是提倡富乐。

在台湾,佛教的信徒,真正讲起来比较少,神道教的信徒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信神道教,他可以求神明给他富贵,给他发财,给他健康,甚至于给他中爱国奖券,给他家里子子孙孙幸福万年,神道教所以在台湾有一股庞大的力量,就是它能迎合信徒的信仰与需要。而佛教呢?却不重视信徒的富乐。佛教常鼓励人往生极乐世界,一再强调极乐世界的快乐富有,走的地,是黄金铺地;喝的水,是八功德水;穿的衣,是自然天衣;吃的饭,是酥酡妙味。在极乐世界,可说物质丰富,生活享受到极顶。可是,现实的社会里,传教的法师们却叫人吃,要吃得不好;穿,要穿得不好。譬如,在佛教里常听人说那个人很有道德,穿,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这个人很有修行,吃,都吃的一些坏了的东西。因此,一些有心要到佛教来的人,由于要他把现代家庭社会,现代文明物质上的快乐,全都舍弃,他不容易做到。几年前,台北有一寺院舖了地板,就有佛教杂志骂他们,说某某寺院舖地板,像个舞厅一样;装抽水马桶,也遭到攻击。难道佛教一定要地下坎坷不平,才算庄严吗?要厕所臭气冲天,才算“修行”吗?

如果,我们一直不提倡人生的富乐,这就是背弃人生的佛教,不重视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假如一直如此,我看今后的佛教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比方说,台北大同公司董事长林挺生先生是个佛教徒,假如他常常听经闻法,都听到说:你们生活不要太过份享受,何必要用冷气机呢?何必要用电锅呢?何必要用电风扇呢?过得去就好了。他一想,这可糟糕了,如果大家都依照佛教的话去做,我的“大同公司”岂不要关门了?

台南纺织公司出品太子龙衣料,该公司总经理吴修齐先生,也是佛教的信徒,同学穿的衣服布料,大都出自他的工厂。过去同学们要衣服,都是请他染成统一的颜色。如果,他来听经,我们就说,学佛的人何必要穿这么好的布料,何必还要讲究颜色,我们只要有百衲衣、坏色衣就可以了。这时,吴修齐先生心里一定想,不太对劲呀!我如果再拥护佛教,佛法盛行了,大家都穿百衲衣,那我的太子龙衣料岂不是没有人买了吗?

嘉义的晋安药厂,负责人吴大海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厂里出产各种药品。如果我们不注重保健,一直排斥现代的医药,生病了,或是感冒了,“去拜拜佛!流流汗就好了。”如果患的是肠胃病,“都是不发心修行,去打坐!喝喝大悲咒水就好了。”如果吴大海先生听到这话,一定会想,我若拥护佛教,佛教信徒多了以后,有病不肯吃药,我的晋安药厂也该关门了。

我的意思是说,大家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生活,人间生活上所增加的富乐,都要像极乐世界一样,不但不要排斥,而且还应该提倡,佛教要嘉许信徒拥有财富。“黄金不是毒蛇”、“有钱不是罪恶”,这样的佛教,才容易为今日的社会大众接受。

五.发展教育

复兴佛教的希望在那里?第五点要发展教育。

佛教有最丰富的文化,有最高深的教理,藏经丰富,典籍浩瀚,可是佛教又太不重视教育。没有教育,纵有再高深的教理,再众多的经典,谁去研究呢?所以必须要提倡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僧伽,要有僧伽的教育;甚至于儿童、妇女,也要有儿童的教育、妇女的教育。目前的台湾佛教,虽也在办教育,比方说,社会的教育,若与其它的宗教相比,佛教实在相差太远了,如泰北中学、慈航中学,虽办了,最后却离开了佛教,为社会所有。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没有人才。佛教至今没有一间大学,类似外教所办的辅仁大学、东海大学。教育的不兴在复兴佛教的路程上,实在是一个致命伤!我们希望今后能有人以办佛教大学为目标!

至于佛教的专门教育,也只是可怜兮兮的聊备一格而已。而且很少得到佛教界的重视,得到信徒的支持。如果,我们现在发起装佛像、建佛殿,一定有很多人响应;如果,我们发起办英语班、办研究部,那就很少有人关心了。佛教的青年,自身也犯了一个毛病,不肯接受教育!多少年来,台湾各地传戒,有时候承他们要我去帮忙做个尊证,每次坐在上面,我总是要注意一下新戒子,看看这个人能不能受教育,我发现很多青年,都是一表人才;但是却很遗憾,他们都不肯念书,不肯接受教育。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教里,生活太容易了,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不懂英日文也不要紧;不会传教,没有人怪你;不会看经,做苦工也是很好。佛教中的一些师父们,甚至阻碍青年人受教育。整个佛教,似乎是在推行愚民政策,师父怕徒弟受教育,因为他的学问好,程度高,会看不起师父;因此,做师父的,也不希望徒弟们学问很好、很高。

佛教徒不重视教育,实在非常悲惨。古时的高僧大德,不但通达社会上老庄孔孟等哲学,而且进一步的更精通三藏。可是现在的佛教徒呢?不要说社会的世典不懂,连佛学也一窍不通。因此,大家不但要自己发心好好受教育,更应该提倡、鼓舞别人去受教育。如果,信徒受教育,他就不会迷信,不会以人神感情为主,他会知道以整个佛教做为他护持的对象。如果是出家人受教育,那他将来即能弘法利生,名符其实的像个出家人。

最近山上要举办“僧伽夏令营”,预备每一个到这里来参加的出家人,都先作四事供养的准备,另外讲义用品,全部免费供给,结训以后,每人再供养长衫一件。大家想想看,这总算很优待吧!但是,我知道这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现在寺庙的生活太容易了,这一点并不稀罕。可是,如果是几十年前的大陆,当我们年轻参学的时候,知道有这样的优待,一千里的路途,走它一个月,就是夜里赶,也要赶去参加。为什么?你们听煮云法师讲过这样的话吗?暑假到了,出去赶经忏,赶了一个暑假,天天念经,白天念经拜佛,晚上放焰口,一个多月下来,还是在最忙的七月,所有赚的钱,还不够做一套挂裤。那时候的生活,就是那么样的艰难。

“发展教育”这个责任,还有待我们大家今后发心,去提倡、呼吁、鼓励,使佛教的教育,能再成长,能再发展。

六.进取创造

复兴佛教的希望第六点要进取创造。

今日的佛教徒,太保守,太故步自封,太墨守成规,没有一点积极的精神,没有一点进取的热心。像观音菩萨那种“大慈大悲”的精神,像地藏菩萨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愿力,可说大乘佛教的悲心慈愿,在现在中国的佛教徒里,似乎没有生根,没有发挥力量,大家都好像停滞在小乘思想的阶段。一个年轻人,如果没有热忱、没有悲愿,就不像个年轻人。我们常常把佛教的菩萨比喻成青年。

你们看!“罗汉像”有老和尚的样子,“菩萨像”却没有老人家的样子,没有菩萨长胡子的,没有菩萨脸上有皱纹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是年轻人的象征。所以,如果大家要行菩萨道的话,必须常常鼓舞自己,发心进取、发心创造。为佛教成立念佛会、成立居士林、建设讲堂、兴办图书馆、设立幼稚园或设立托儿所,争取到处布教的机会,或乡村、或监狱、或电台等。

大家要知道,我也在积极行菩萨道,比如朝山团来,或那一个机关团体的人来,要求我讲演,我从来都不推辞,总之,“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我们应该去做,找地方去布教,找众生来听我们说法。你们看!基督教不都在到处拉人,还很少有人要听呢!为什么很多的人走进了佛教的大门,我们还不肯带着热心去教化他们呢?看到社会上那么多的苦难,为什么没有悲心去救度呢?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社会的责任,对众生的承担,应该胜过儒家,主要的在于佛弟子并不能真正奉行佛法。

现在的佛教界,有这么一个现象,讲出世,就太出世;讲入世,又太入世。一讲出世,则恨不得赶快离开这个世间,一刻也不能停留。赶快参禅悟道,赶快念佛往生,管他众生,什么都不要了。其实,离开众生,自己逃跑,在佛法里是最不容许的。至于太过入世,一天到晚,只想到在社会上、在名利里找生活,在人情上求攀缘,这又未免太世俗化了。

因此,我们进取创造,要有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有出世的思想,才不会为功利主义所束缚;作弘法利生的入世事业,才不会像槁木死灰,毫无生气。佛教讲中道,我们对于世出世法,在进取创造中,应该要去找寻一个中道的生活。

七.团结合作

复兴佛教的希望第七点要团结合作。

常听佛教徒一直在喊口号,我们佛教徒要团结!我们要合作!可是整个佛教界,好像越来越不团结,越来越不合作。过去,大醒法师讲演,他说:中国佛教徒,只要有十个人合作团结,中国佛教就有希望了。那时,我心里想,法师怎么这样讲呢?十个人团结还不简单,集合几十位同学这不就是能够团结吗?其实,当利害关系没有到来时,可以团结;一旦利害关系来了,那团结就很困难。

举个例子说,大家现在提议,‘我们来团结!’好,来团结!你们一百多位同学组织一个台湾环岛弘法团,大家团结,一齐去布教!‘好!团结布教!’首先选一个团长。‘选哪里一个做团长呢?’大家考虑,团长一选,至少有十个人不服气。‘哼!他当团长,我不参加。’已经有十个人退下来不去了。交通工具,目前本院有两部车子,大车子一部,小车子一部,一齐去环岛布教。‘哼!他们为什么可坐大车子,而我们要坐小车子?我们十个人该倒霉啊!算了!我们不去!’又减少了十个人。到了台东,要上台讲演了,可是没有讲台,怎么讲演?‘喂!你们十位先去布置,抬桌子、搬凳子、准备麦克风,现在我们要布教了。’

‘嘿!为什么只有我们做啊?大家都是同学,我们该倒霉啊!我们是来做奴才的,是来搬桌子的,你们才是讲演的法师!不干了!’又少了十个人。这样一直减少下去,还没有到台北,统统都散了。你们看!利害关系来时,要团结很难啊!

台湾的佛教,别的地方不知道,在台北,我知道他们也想要团结,每年的春节过年,要举行团拜,以示团结。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一天团结,还是不够啊!高雄市的佛教会,集合很多寺庙的住持,每个月聚餐一次,表示团结。不过,一个月吃一次饭,也还不够团结啊!所谓团结,并不是说大家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团拜;你来看我,我来看你;今天天气好,大家哈哈哈,就叫做团结;主要的团结合作,要在对佛教的信愿、思想、事业,要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发心。要团结就要分工;要分工,就要合作。在佛教里,慈悲、宽恕、容忍之心太缺少;瞋恨心、嫉妒心太重了,所以不容易团结,不容易合作。把私利看得太重,也不能团结,不能合作。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肯自我牺牲,又怎么团结,怎么合作呢?

各位青年同学们!你们今后要跟人团结合作吗?所谓团结合作,并不是说,叫人家来帮忙我们,有利我们;而是我们要去有利别人,帮忙别人。我也常常在这里自我检讨,是我们诚意不够,要发惭愧心,一定要委屈自己,才能跟人团结;一定要作自我牺牲,才能跟人合作。我希望今后大家都朝这团结合作的目标迈进。

八.重视人才

佛教复兴的希望第八点是重视人才。

《觉世》上说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是嫉妒人才,我们现在复兴的希望是重视人才。佛教重视人才,有一个观念上很难打破的地方,那就是你很会讲经,照说他已算是人才了。可是在佛教里,一般人的观念就会说:‘只是一张嘴会说,有什么了不起!假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光是会说,没有修行没有用啊!’这一听,‘对的!我光是会说,不能行,好!赶快修行!’闭关、禁足、过午,有修行了。马上又有人说:‘那个家伙,光是闭关、持午,这有什么了不起啊!你看他,他能办事吗?如果有个寺庙给他管的话,那就糟糕了,那个寺庙马上就会有问题了。’‘好!我来学习办事。’好了,会办事情,也会讲经,也会修行,总之是个人才了!但是,在佛教里,还是不被认定是人才,马上又有人说:‘那个家伙,一天到晚,就是说说,一点小小的修行,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看到美国人来,简直像哑吧一样!日语也不会说,看到日本人,简直不知如何是好。今天的佛教要的是国际人才啊!’一听!这话也不错!赶快学日文,赶快学英文,以后遇到外国人就说几句英语,马上佛教的人又要讲话了:‘那个家伙!不好好安守本分住在寺庙里,一天到晚,好攀缘,喜好在外面跑,一天到晚和外国人在一起,简直忘记自己的国家,忘记自己的立场,把外国人看做自己的老子一样!’

这就是说,在佛教里,不管你怎么样有一技之长,总会被说成没有用。或许大家信仰崇拜佛陀,因为佛陀太崇高、太伟大了,因此,佛弟子们都不健全。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不要说各行各家,就拿文学界做个比喻,你会写小说,就是小说家;会写散文,就是散文家;会做新诗,就是新诗作家;会写童话,就是童话家;会编剧,就是剧作家。在一个文学领域里,专家学者就有这么多。如果是研究哲学的,这个人是研究老庄的专家,那个人是研究孔孟的专家,很容易的,大家都能成为“家”。但是在佛教里,却没有办法成个“专家”,成个“人才”。

佛法告诉我们,“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佛法要兴隆,要僧赞僧;大家互相要推崇,彼此要称赞;要互相标榜,不要互相破坏,不可有《觉世》上所讲的“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不行,也不希望别人好。我们今后,要提倡一技之长的人才,一技之长的专家,你会办法务,你就是佛教的法务专家;你长于行政工作,就是佛教的行政专家;你有慈悲心,就是佛教的慈善家;你会写文章,就是佛教的作家;你会教书,就是佛教的教育家;你会布教,就是佛教的布教家,大家都可成“专家”。

本山过去无论那一位学生毕业了,在这里作公务,大家就喊他某某法师。可是,外面有人不谅解,‘哼!他们都在自己封王,自称法师。’多少年的佛学院毕业了,不称法师称什么呢?很多的人才剃了头,马上称法师,也没有人讲。

本山一些弟子妄自主张,要大家称我“大师”,为我带来了许多无谓的麻烦,害我不时要向人家道歉!心定法师对外寄了一份通知,称我为“大师”,我赶快用限时专送寄出五十封信向人家道歉。在他们认为是好意,我们是徒众、是学生,我们都称“法师”了,师父也跟我们一样称“法师”吗?还是称“大师”比较好。其实称大师并不好。

佛教长老印顺法师,门徒学生称他“导师”。这“导师”原也很平常,那一个学校里不都有导师,一年级的导师,二年级的导师,导师很多啊!可是印顺法师却不能称导师,为了学生弟子称他为导师,过去曾有很多人反对。尤其是演培法师在讲演时,常常欢喜讲一句“我们的导师啊!”这一下,有人如同被针刺了心一样,如钢鎚刺了肉一样,“你们的导师”,有人听了不以为然。其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愿意以印顺法师做导师,为什么不能称“导师”呢?

慈航法师,喜欢人称他“老师”。如果你去拜访他,你若称他一声“老师”,这一下子叫他把心肝挖了出来给你,他都愿意。所以,凡是在弥勒内院住过的那些年轻人,常常在口边“我们的老师”,慈航法师高兴得不得了,他欢喜做“老师”。其实这老师也很平常啊!可是,当时佛教界,却不谅解,看到那个青年称慈航法师做“老师”,他就不高兴,‘你下次到我这儿来,饭都不给你吃,你到你们老师那儿去吃吧!’

抗战期间,太虚大师在重庆,《海潮音》主编福善法师写了一篇三百多字的文章,在《海潮音》发表,里面有十七个“大师”。这一下子,给大后方的佛教界甚为震动,全体攻击太虚大师。其实,这个“大师”,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可称呼的。让我告诉各位,什么人称“大师”呢?有三种人称“大师”,第一种:太虚大师、印光大师、杨仁山大师、欧阳竟无大师等。第二种:比丘尼称大师,在大陆上比丘尼都称大师。和比丘尼来往书信都称大师。还有一种,专家就称“大师”,如张大千称张大师,本山工程处的翁文炜先生叫“翁大师”,大家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以的。

现在佛教界的一般人不希望人好,不希望人大,不希望佛教界人才突出。今后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一定要把人家压低,才能让自己称心,才显出自己的伟大。大家要知道,如果佛教有专家,有人才,则大家都可以沾光,相互成长,因为佛教是讲因缘的。若一定要排挤破坏,则不会有所成就。再看今日佛教界,除上述之布教家、慈善家、行政家以外,如果会念佛,就是念佛专家;会参禅,就是参禅专家;会拜佛,就是拜佛专家,大家都可成“家”,人人都可成“才”。如此则能显示出佛教的蓬勃兴盛,团结合作。

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主要是在全佛教的大众,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就是要健全制度,要自力更生,要福利社会,要提倡富乐,要发展教育,要进取创造,要团结合作,要重视人才。复兴佛教的希望,系在全佛教大众的身上!求人不如求己,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要靠我们自己。今天各位同学虽然还未完成学业,还未能弘法利生,但是,要先建设你们的观念,建设你们的思想,建设你们的认识,有了这种观念、思想、认识,这就是佛教未来复兴的希望。

相关阅读
佛教的寺、院、庵有什么区别?
请问师父,佛教的寺、院、庵有什么区别? 阿弥陀佛,您好!这几个名称都是常见的佛教活动场所。 寺原本是中国古代官...
佛教的寺、院、庵有什么区别?
希望使志向和幻想成为现实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在困境中低迷徘徊时,希望是为痛苦而吹奏的音乐,希望里蕴藏着极大的力量,它是坚强的勇气,是新生...
希望使志向和幻想成为现实
让脚步永远踏着希望的节奏前进
让我们的脚步永远都踏着希望的节奏前进,只要沿着一条路不停地走下去,我们就能享受沿途不断变幻的旖旎风光。永...
让脚步永远踏着希望的节奏前进
点亮希望 点亮未来
即使在人生的冬季里,也不放弃梦想,依然傲视风雪,在风雪中孕育新的希望,点亮希望,点亮未来! ——延参法师《演好生...
点亮希望 点亮未来
四川峨眉山佛教简史与普贤信仰
四川省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我国佛教圣地,是普贤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佛教简史与普贤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