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禅融合的“心性”之学

儒、禅融合的“心性”之学

禅,原先脱胎于印度的宗教,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否定传统宗教思想,要求靠“自力”、自尊、自信来自我解脱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和文化思想,而禅宗的一些心灵调整技术,就成为现代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基础。

印度的禅师讲究永久以及转生,中国禅却要说明所有的事物都不是永久的,强调变化。因此,印度禅以肯定为主,中国禅以否定、打破一切为主,要求“开悟”;印度禅相当有系统,规矩很严,坐禅一丝不乱,中国禅规矩没那么多,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产生禅的感觉;印度禅练习必须要有老师,否则会走火入魔,心理发生混乱,甚至导致精神病,中国禅则讲究学生超过老师,讲究开悟,可以酒肉穿肠肚过,也可以逢祖骂祖,遇佛杀佛,希望通过以上种种革命的手段得到解脱。

从2世纪一直到6世纪,印度禅在中国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但那时的中国人对禅没有创新,只是被动地接受。此后一段时期,中国人边学边摸索,经过五百多年的过渡期,一直到七八世纪,中国禅才开始盛行,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佛家一个宗派的人生之道—禅。它属于佛家,与其他宗派有着相同的修持目的,至少基本上相同。与其他依附他力的辅助才能成佛的宗派不同,禅宗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得以成佛。例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他们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嗉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实现的。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有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然后大喊捉贼,随即自个儿却逃之夭夭。儿子情急之下,于是伪装老鼠叫声,这才骗过那家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再见父亲的时候,他一直不停地抱怨。父亲告诉他说:“这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可以从别处学到,而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则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用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则较为恰当。禅师们常常将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让他们各自寻觅生路。这种情形下,如果弟子能够顺利冲破关卡,呈现他在眼前的则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佛法曰:“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在禅门中,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是教学的基本宗旨。禅的最大特色就是,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

相关阅读
什么是佛教里的心性与灵魂?有区别吗?
信众问:什么是佛教里的心性与灵魂?心性与灵魂有区别吗? 惟贤法师答: 这个问题就是说明心性和灵魂的差别。佛教不...
什么是佛教里的心性与灵魂?有区别吗?
何为心性,怎样理解“明心见性”
心性,即心之本性,也称自性,即对心的特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探讨有关心之本性是净是染的问题。早期佛教之心性说,以...
何为心性,怎样理解“明心见性”
汉文化圈的禅茶融合发展
世纪之初,金色深秋,由中国河北佛教协会和韩国《茶的世界》杂志联合主办的“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议”在赵...
汉文化圈的禅茶融合发展
放下妄想 心性无染 本自圆戒
怀海(720—814年),福州长乐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足戒。后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
大慧宗杲禅师:参话头 悟入心性就是开悟
宗杲(1089—1163年)南宋僧人。俗姓奚,号妙喜。宣州宁国(今属安徽省)人。十二岁即投慧云院出家,十七岁受具足...
大慧宗杲禅师:参话头 悟入心性就是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