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而出世

世间是众生生活的世界,“云何世间?世间者,名曰众生”。与在家和出家密切相关的必须处理的另一个问题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一般的理解,佛教是追求出世间的,而众生生存的世界是世俗的人世间;佛法是出世间法,而世俗社会遵循的是世间法(世法)。世间是此岸,出世间是彼岸;世间是现实世界,出世间是理想境界。从世间向出世间的超越方法是,即世法是出世法,不离世法而求出世法,或者说,即入世而出世。其内在超越的意义在于,没有离开世间的纯粹的出世法,没有离开世间的所谓觉悟,出世间的佛法,只能在世间存在,理想的境界只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彼岸世界只存在于此岸之中。慧能在《无相颂》中这样表达他的这种观点:“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这可以说是在家修行的总纲。

这一观点表明,必须有入世的情怀才能求得出世的解脱,信仰佛法不是逃离现世,而是要通过在人世间的去恶行善,实现出世的理想,在这一点上,慧能是和其师弘忍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差别,《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足以显出慧能和弘忍的不同:

问:“学问何故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

答曰:“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弘忍明确认为,修行在远离俗世尘嚣,远离世俗之事。这种看法,也曾是历史上中国政界对佛教的要求。唐高祖李渊说:“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伽蓝之地,本曰静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明确要求佛教僧团以避尘嚣行出世业为务,反对涉足世务。慧能要实现其即现世而出世的理想,必须在宗教制度上有所改革,强调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是一重要思路,而这一改革的理论基础则是其心性论。这种入世的精神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儒家风格。一般所理解的儒道佛三教,儒主入世,道主避世,佛主出世,明僧德清则称之为涉世、忘世和出世,“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慧能却要让一般认为出世的佛教显现入世的风格。

相关阅读
时刻提醒自己入世而不混世
在看待世法和维持世法的事情上,应以恒顺众生随缘不变看待。世法不碍佛法一定是建筑在法住法位上,心不染着世法...
时刻提醒自己入世而不混世
本是福田处出世因,莫用高低眼分别心
僧宝众生大福田当恭敬敬仰,不可用名利相看待而生轻慢或是赞扬免造恶因。本是福田处出世因,莫用高低眼分别心。...
本是福田处出世因,莫用高低眼分别心
以出世思想做世间事
星云大师宽心:以出世思想做世间事 我曾经问在我这里工作的青年人:佛光山给你们的薪水很低,以你们的学识可以轻...
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是什么?
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贪、嗔、痴。又名三毒,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
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是什么?
是何因缘,男婴竟身着须曼花衣出世?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位大富长者,娶了名门贵族之女为妻。长者还特别聘请城中最好的乐师...
是何因缘,男婴竟身着须曼花衣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