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比丘第三之一(六)

唐 常(敏/心)、从游弟子

常。山西并州人,剃度落发后,即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课诵从不停止。曾经发大誓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之中专修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后来游化于洛阳,专门推崇倡导净土法门,常常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因此而发愿书写《般若经》满一万卷。后来想要远赴印度,去礼拜朝见佛陀一生的圣迹,以此殊胜的福德,回向往生极乐净土。于是到了海边依附商船,从南海的诃陵国,到了末罗瑜国(今苏门达腊),准备前往中印度。但是由于商船载得太重,才解缆出港没有多远,突然间有一阵大风吹起,商船摇荡不止,即将要翻覆沉没。商人们都争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挤排斥,这时商船的主人大声地呼唤常搭乘小船。常回答说:‘小船可以载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为什么呢?如果看轻自己的生命而利益众人,则是随顺佛陀所开示的菩提心,舍弃自己以济度他人,这才是大菩萨的行为。’说完之后,常就恭敬地合掌,称念阿弥陀佛。不久之后商船沉没,常的身体亦没入海水中,随著念佛的音声终止之后而往生,时年五十多岁。

常有一个随从远游的弟子,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和他一起在念佛声中沉没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来之后,完整地陈述他们目睹的这个事件。(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游化于京城,学习天台宗的教法,时常读诵《妙法莲华经》。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动地充满净水。临命终时,见到金色的莲华从空中降下来迎接,天乐此起彼落地合鸣于虚空之间,然后慢慢地向西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唐 神皓

神皓。字恒度,俗姓徐,江苏苏州人。天性刚直高洁,依止于浙江钱塘龙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宝六年(西元七四七年)获准剃度。唐肃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苏州的开元寺,结集僧俗二众共修而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懒散的人,则强行使他退出莲社,当时的人以为这种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进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会枯萎。后来神皓得疾,告诉弟子们说:‘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景象已经显现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后洗浴身体换上清净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屋子,那天夜里,天空呈现如琉璃般清净的颜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坠落下来,神皓当时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后即受具足戒。博学通达毗尼律藏,平日持诵《法华经》。一生创建佛塔寺院,终身如此精进修行而不懈怠。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现疾病,八月三日天刚亮的时候,支撑著疾病专一精神,观想阿弥陀佛。就在此时忽然见到阿弥陀佛的身像现在他的面前,整个庭院开满了青色的莲华,这是从来未曾见过的美妙景况。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时候,有一个异人前来迎请,道光于是张开眼睛,弹指而说:‘但发菩提心。’五日,无数的曼陀罗华从虚空中如雨般飘落下来,五彩的云气覆盖映照在他的屋顶,然后就在此时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九岁。(宋高僧传)

唐 飞锡

飞锡。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专精学习戒律威仪,后来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宗的教观。唐玄宗天宝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游化到京城,最后居住在终南山紫阁草堂,并撰写《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说明了普遍忆念三世一切诸佛的法门,大略如下:

‘帝释的天网如果未张开,成千的璎珞如何能够看得到。罗网的大纲如果高举起来,网子的条目自然也一齐打开。曾经洗浴于大海的人,即是已经用过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称念万德洪名诸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成就三昧。然而世间的人,有称念过去释迦牟尼佛的,有忆想现在阿弥陀佛的,唯独未曾听闻有人专念未来诸佛。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贵的圣人,而众生则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众生自然会恭敬诸佛而轻视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别心一生起,则诸多的妄想就纷纷兴起。恭敬和傲慢的取舍念头一建立,那么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隐没了。《般若经》说:“一切的有情都有如来藏性,自性和普贤菩萨一样平等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体即是周遍法界的缘故。”就像贫穷的女人身怀尊贵的王子,良米隐藏在谷壳糟糠里面,这个道理就如同明镜一样明白易见。

人们都轻慢侮辱未来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轻视现在具足金身的如来。然而一切众生造罪的缘由,大多是在未来佛身上,而不是在过去和现在佛身上。如果我们否定一切众生具足佛性、否认众生与佛无别,那么未来佛又如何能够产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够知道母亲因为怀著王子而尊贵,而良米又因为谷壳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够生起相应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的恭敬心,那么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论婢女或盗匪,我们都不可以稍有轻视之心。同样地,饿鬼地狱畜生也应当要给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没有所谓的善可以执取、没有所谓的恶可以舍弃。若能如此,那么随著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就无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书的中卷,说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的法门,其文大略如下:‘《悲华经》说:“密苏王子,从发菩提心以来,在行走的步步当中,在起心思虑的念念之间,常常都在忆念诸佛。如今他已经登上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现今生于美妙安乐的净土,那就是现在的阿佛是也。”我认为无论是经行于田间小路、或者徒步于幽深的山林里,固然都要像密苏王子一样心心念念不离于佛。即使是如诸侯大臣,正驾起华丽的马车出门,庄饰于车马上的玉器摇动而撞击鸣响、两旁又有卫士执持仪杖随从而行,而自己身上则穿著富贵的衣服带著玉佩,前往朝见天子的时候。或者官兵将领,统帅著整齐威严的军阵旗帜,带领著浩浩疾行的车马时,又怎么可以不谨慎用心于每一步之间,使我们的心不离于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间人多以珠玉宝石或菩提子为念珠,我则是以出入息为念珠。我们称念佛号,如果依随著呼吸,那么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来而已经入于来世了。我在行住坐卧当中常用这个念珠,纵使昏沉睡眠的时候,也能够怀念著阿弥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后马上就继续念佛。如此不断用功,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当浓烟升起的时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断地梦到阿弥陀佛,那么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见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亲自蒙受阿弥陀佛授记成佛,那真是万无一失了。

有人问:“如果是这样,只要能相继不断地用心去忆想阿弥陀佛,就不必高声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乱的关键要点,在于念佛时的音声,念佛时的音声如果不振奋高昂,那么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动不定。这有五种意义:如同拔茅草一样,拔一根时由于根结相连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来(比喻仰仗阿弥陀佛的超拔与善友彼此的相助),并凭借著在后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无常而振奋高声的念佛),只要以终其一生的性命来对抗生死轮转,那么就可以永久辞别于将来无量劫百千的忧苦,这是第一点。返闻音声的观照一旦达到,万千的妄想念头就如冰雪般消融于阳光之下,那么本自具足如同茂盛丛林一样众多的清净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就好像在千山万岭之间,繁盛长青的松树独立孤挺地显露出来一样,这是第二点。

阿弥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闪耀出种种鲜丽的色彩,宝华不断如大雨淅沥地从虚空中坠落,这种美妙殊胜的景况,现今就可以如同观察自己指掌一样地清晰,这些都是由于念佛的音声所达到的,这是第三点。又如同搬运木石,如果太重而无法移动向前时,只要同时发出音声大声地呼号,那么就可以飘然轻易地举起来,这是第四点。

与魔军强敌兴兵作战,若是彼此实力相近,正当旗鼓相望对阵交接的时候,如果使用号角声律帮助作战,则可以用整齐的号令,产生坚定的力量,以攻破强大的敌人,这是第五点。音声和静默两者俱全,修止与作观一起并进,这个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吗?”《华严经》说:“宁愿受无量的苦痛,可以听闻到佛的音声,而不愿意享受一切快乐,却听不到佛的名号。”佛的名声遥远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众生开启善行萌发善根,犹如春天的雷声,唤醒了沉睡了一季的花草树木,怎么可以轻视念佛时的音声呢?’

下卷则说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法门,大略如下:‘世间一般人都说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则说念佛就是无念。因为凡是所有的心念当下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念。并非令念头消灭才叫作空,怎么可以说令心虚无断灭,才称为无念呢?心念的本性当下就空寂的,怎么可以有“当它生起就称为有念、当它消灭就称为无念。”的这种生灭取舍相呢?

没有所念的心,这叫作“应无所住”;却又净念相继地念佛,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没有所念的心,叫作“从无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没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这正是说明中道的双寂而又双照的境界。虽观照而常处空寂,即是“没有能念的心”;虽空寂而常起观照,即是“而修行念佛”。这就是诸佛如来空寂而又观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这个念佛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经》中的破相偈说:“虽然忆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时安住于无所著的心,应当观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么才叫作佛,以此观照摄住心念令他净念相续。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来,受想行识等四阴亦复不是如来,但离开色法也没有如来。因此,当我们忆想如来金色身时,应当知道:色法不是如来,而如来也不离色法而有,这就是诸佛世尊最殊胜而寂静的境界。如来即是以这种殊胜的教法,善巧摧灭一切的外道邪见,就好像是龙王降雨,能普遍地润泽一切的草木及众生。”这部经开示说明了,就在六度万行之中,没有一法,不是当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佛为了钝根人,说一切法本性空寂,因为他们动不动就生起执著之见;而为利根的人,说诸佛相好庄严,因为佛知道他们能够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尘垢故。”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时,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独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净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独立高耸的金色须弥山,乃至要获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为无念。观佛的金色身须知当下即是清净实相,观我们的色身也是一样要观照当下的清净实相。因此,则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无不是一真法界;没有一个心念,当下不是平等正觉的佛心。必定不可认为离开念佛之外,还另外存有一个无念,不可以离开往生净土,才来建立一个无生。若是离开往生而另立无生,离开念佛还有一个无念,这就是根本不了解烦恼即是菩提,众生即是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断灭离绝是不对的,那么即一心念佛的同时,就是真正的无念,就在往生净土的当下,即是真正的无生。其义理是如此的清晰明显,就如同秋天夜里澄净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云端一样地皎洁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飞锡大师奉诏在大明宫内,和良贲法师等,参与翻译《仁王护国般若经》以及担任《密严经》校正义理的正式委员。后来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唐 齐翰

齐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人。唐玄宗天宝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于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稳重不好言语,生平的形迹从不接近声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杂事。时常独处在一个房间,终日室内寂静,如同无人居住一样。一生专门研究相部律宗的义疏,对于名相义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同时他通达明了《法华经》的玄奥。曾经主持苏州湖州(即今江苏、浙江一带)的戒坛。

唐代宗大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进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间就见到了极乐净土清净庄严的境界胜相。因此作赞颂的歌曲说:‘澄澈的渠水,流动而漂起光明闪烁的波浪涟漪,各色莲华的清净光辉,映照显现出七宝亮丽的色彩,与我一同乘著阿弥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谁呢?’在作赞颂的不久之后得到疾病,告诉弟子们说:‘有白鹤从虚空中飞下来,盘旋飞翔在我的面前,你们见到了吗?’弟子问:‘和尚要舍报往生,怎么还会怀著病苦呢?’齐翰回答说:‘这个本来就无常必朽的色身,虽然是圣人也难免于病苦啊!’说完就回头注视西方三圣像而往生,时年六十八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自觉

自觉,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县)人,少年出家于开元寺。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灵寿县的禅法寺,学习戒律和经论,精进劳苦地学习九年,对戒律和经论的理解都达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县的边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捡食果实摘采野菜,每天只吃一顿饭。

有一年大旱灾,恒阳节度使张公,听到自觉法师的精进苦行,亲自入山林里去迎请他祈雨。自觉虔诚地祷告龙天鬼神,大雨立刻应时落下,节度使张公因此非常尊重礼敬他。自觉最初时就想要铸造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像,并建造佛寺,由于经过祈雨这件事情之后,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来,结果铸造了一尊高达四十九尺的观音圣像,清净相好端正庄严。同时就在这一年年尾稻谷成熟的时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觉于是在佛前发愿,期愿仰承阿弥陀佛的圣力,早日往生净土。当天夜里三更,见到两道金光,其中有阿弥陀佛从金色光明中下降,观音、势至两大士在左右随侍。阿弥陀佛俯垂金臂抚摩自觉的头顶说:‘守著你的信愿不要改变,要以利益众生为先,七宝莲池化生之处,任从你的愿望而随意往生。’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见到神人现出半身于云层中间,向下俯视告诉自觉说:‘法师往生西方的时间到了。’自觉于是举起手来表示感谢。六月十四日,就在观音圣像前结跏趺坐而往生。自觉所铸造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屡次有显著的感应。到了后周世宗显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铜像一律拆除焚毁,等到要毁此尊观音圣像时,负责拆除毁损的工匠突然死亡。后来宋太祖下令重新铸造于寺院之中。(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相关阅读
把所修功德回向极乐,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视频)
把所修的一切回向极乐世界,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视频版) 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
把所修功德回向极乐,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视频)
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
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何为宿障?念佛就能往生吗?
宿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障碍着我们让我们非常的痛苦。所以当我们念佛,我们要知道,念佛这个佛号其实...
比丘心念飘忽不定的故事
讲一个佛在世时一位比丘心念飘忽不定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讲得简单一点。 佛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舍卫国有...
比丘心念飘忽不定的故事
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
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