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来、如是、如如”的理解

智随法师:对“如来、如是、如如”的理解

佛法里面讲“如来”“如是”“如如”,但是佛门讲的这个“如”,是“如实”的“如”,不是如果、好像的“如”。

“如是”所讲的是真相,包括宇宙、人生、生命真相,包括极乐世界境界、佛的境界等。佛所讲的与这个事情本身的真相完全相同,才叫“如是”。

如是、如来、如如,虽然都有“如”,但内涵是不同的。“如来”,如实而来。这个“来”,从我们凡夫的层面来理解,会把它真实化、固化,觉得就不可改变了。

但是佛法还有另外一面,虽然有个真实的状况,但这种真实不是一个实体的真实,而是我们心性的一个真实:真实功德相。而这种“真实”,要超越凡夫层面才能理解。

比如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是“好像是”还是“真实”呢?那一定是“真实”。如果“好像是”,就是想吃没有吃到,想了半天没有来。而“真实”呢,是一动了念头,外在的境相就显现了,这就是佛法讲的万法唯心的境界。起心动念,心念一动,外缘就自然会显现出来,这就是真实地、如实地反应,这就是“如”,如实的一种状况。

佛讲法的时候,用语言来传递这个真实的信息,就是“如是”,不然就不能叫“如是”了。我们凡夫讲话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因为我们的智慧和观察能力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对对方的特性了解不清,那描述就不一定准确。这个时候讲的话就不能叫“如是”,就是“好像是”了。

单纯从这个“如”字讲,我们凡夫只能从佛的经典当中去理解。真正要把这个意义了解清楚、透达,应该是要跟这个真实的境界完全相应之后才能传递出来,那就要成佛才行。成佛之后智慧圆满,能够将所有的真实现象看得非常透、非常明了,还能够找到最好的语言、最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个就是“如是”了。

而“如如不动”,是指内在的一种境界。我们的自性、本性是如如不动的。凡夫所起的妄念就是有动的;佛、圣人的境界当中是不动的。可能一般人理解的“不动”就是不打妄语、不起心动念,那个不叫“不动”,那个不叫“如如”。“如如不动”,又可以“如来”。佛又叫“如来”,佛如实而来,如如之中、如如不动当中又可以显现万法,显现千变万化的境界来。这种显现,也是从“如如”里面显现出来。

佛有法、报、化三身。“如如”是讲的法性身,法性身本身是如如不动的,就是指众生的佛性、心性。这个心性不是指凡夫的妄心,是指真心,真实的、最原本的那个心。这个心我们凡夫是不知道的,但是有,而且是如如不动的。凡夫起了妄念之后,看到的就是动的一个相,看到世间万象。佛是在如如不动当中,可以显现万象,这种显现是随意自在的,可以显现极乐世界,也可以显现娑婆世界,也可以显现三千大千世界。甚至佛可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以随众生的心来显现。

“如来”就是在如如之中,自然显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可以叫做“来”,来而不来,不来而来。虽然来了,还是如如不动。我们凡夫来了就动了,就会有个动相。比如我从家里到了这里,我们也讲来,说“我很辛苦,我花了一个小时才赶来的”,这就是因为有个动相,觉得有个我在来,我在去,凡夫都是在动相当中来看生命现象。

佛的境界是动静一如的,没有动静之分,所以叫“如来”。对众生来讲佛是来了,对佛来讲无所谓来。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相关阅读
修行落实在行动上,不是只落到理解上
修行落实在行动上,不是只落到理解上。透过理解去接受行的真正意义,在行的过程中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行要带戒律...
修行落实在行动上,不是只落到理解上
与其去“抢头香”,不如来“做好人”
为了“抢头香”,很多人除夕夜就开始在寺庙门口占位等候,有的人更是远道而来,在外守候20多小时。这些人冒着严寒...
与其去“抢头香”,不如来“做好人”
如来在哪里?就在众生身内
如来在哪里?也许是很多初学者心中常有的疑问。 宋代的宗镜禅师在其著作《销释金刚经科仪》中,有诗云:“佛在灵...
如来在哪里?就在众生身内
怎么理解“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应该出自天台宗。 简单说,三千,指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也可以说是指十法界,当然也包括我们眼前的山河大地...
怎么理解“一念三千”?
“愿解如来真实义”中的“真实义”有四种
对事相上这些,无奈的一些事相,我们怎么处理?尽最大努力去做,尽最大努力去救护。如果说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了,那就没...
“愿解如来真实义”中的“真实义”有四种